每日金句 :
祂必不撇下你,也不丟棄你。 (申命記31:6)
  • 首頁
  • >
  • 活動剪影 8 (2020 - 2021)

活動剪影 8 (2020 - 2021)

中文週初中閱讀分享會

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  中二、中三學生閱讀分享會

包括:  —我喜愛的作家/書

    —讀胡燕青〈晾衣竹〉(散文)有感

    —讀〈說尺子〉(國內高考滿分作文)有感

我喜愛的作家   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   2A班  向正文

 

我最喜歡的作家是魯迅,本名周樹人,是中國近代著名作家和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,他寫的文章能諷刺時弊,內容深刻地反映中國的問題

 

《一件小事》是我認識魯迅的第一篇,此文章出自於魯迅的《吶喊》,作家希望表達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,裏面寫著種種社會矛盾,想藉此給讀者反思,也抱著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,文章寫車夫幫助老婦的情景,當時魯迅僱了一輛人力車,路上,車夫不小心撞倒一位老婦,魯迅認為他是故意跌倒,想要騙錢,叫司機繼續向前行,但是司機不理會,車夫將那位老婦女扶去巡警分駐所,魯迅看到車夫此舉動,他心裏莫名有種感覺,最後他給那車夫一大把銅錢,魯迅藉此讚嘆車夫正直、善良的高尚品質,並抒發自己的慚愧內疚之情,此事令他刻銘記心中

 

透過我明白到我們不應以貌取人,我們要主動幫人,不應猜忌別人,不應該心裏覺得別人會對我們不利,應向車夫學習,別人有困難應第一時間幫助,就算別人騙了你,就當這次是個教訓,但是我們絕對不能經過此事後不再相信任何人,這樣才能令世界充滿愛。此外,魯迅外貌嚴肅,但性格很溫柔和開朗,是一個喜歡笑的人,他給我的感覺是一位慈祥的老師,如果魯迅還在這個世上的話,我相信他能繼續寫出很多發人深省的文章。

我喜愛的作家           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   2A班  陳家如

 

我最喜歡的作家是倪匡,特別喜歡閱讀衞斯理系列小說。我認為他的文筆流暢生動,其想像力也十分豐富,小說刺激有趣,引人入勝。

 

我欣賞他的小說能夠把自己對人性、社會、生存意義等問題的探索融入進科幻小說裏,引起讀者反思。

 

最近,我看的其中一本小說《玩具》亦體現了作者對人類文明發展和人類生存價值的思考。文中主要講述未來嘅地球人被電腦統治。主角衛斯理因察覺到不妥而展開多番調查,他被機械人擄到未來,成了機械人的玩具,正當他以為好不容易逃出來了,回到自己嘅世界。但卻發現機械人原來一直都知道,只不過係將佢呢啲行為當成一種玩樂。小说表達嘅道理其實都好值得我哋深思。現在科技日新月異,大家高度依賴電腦,我哋沉迷網上虛幻既世界,人與人相處變得疏離。小說中提及正是因為呢種現象,人類已經逐漸唔可以再主宰呢個世界,而對機械人來講人類已經係一群玩具,人類不願學習,逐漸退步,冇知識、冇想法,十分的可悲。

 

我都提醒大家在網課學習既時候,電腦的確係一個好嘅工具,但無論點,我哋都唔可以沉迷虛擬世界,要保持認真求學的心,要善用時間,不辜負師長既厚望。

 

 

我喜愛的作家          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   3A   何凱盈

 

    我最喜歡的作是倪匡,他創作繁多的冒險故事,主角是一位名叫衛斯理的冒險家,透過不同方法去解謎或拯救他人。其文章內容相當精,曲折離奇,作者筆下的主角活力充沛,機智勇敢。

 

我平常喜歡看冒險小說,因為它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轉折和結局。除了故事內容,更加吸引我的是作者透過故事所帶出的道理。最近我閲讀《不死藥》,主要講述主角發現了一位死囚的秘密,就是長生不老,於是他打算探索究竟。主角多次死裏逃生,劇情緊張激。在故事後半部分,主角衛斯理不願意與死囚合作,販賣不死藥來賺錢。因為他知道不死藥背後的代價,傷害了不少人的性命。他不是一個貪圖利益、同流合污的人,他正直的特質令我有所感悟,無不佩服。

我喜愛的書           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    3A班   呂心怡

 

我最近在看《我離開之後》What to do when I’m gone)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女兒害怕在媽媽離開之後,會錯過很多重要的時刻。於是母親就寫了一本給女兒的人生指南,為的是如果有一天母親告別人世時,女兒可以照著上面的指南,去解決生活上所遇到的難題。

 

在書中,母親寫下了許多來不及說出口的愛和牽掛,以及面對死亡的安撫。她希望在自己的文筆中,能讓女兒可以真切地感受得到在離開之後,她其實還在身邊,祇是換了一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愛。

 

細閱這本書後,讓我重新審視了死亡,也令我變得更加珍惜和愛的人相處的每一個瞬間。人們最難的就是戒掉依賴和放下過去,或許當下的離開,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傷心;反而是在日後的日子裏,你突然看著那把她坐過的椅子,梳頭的梳子,當回憶一下子在腦海裏翻天覆地時,那才是死亡真正的可怕之處。感謝作者教會了我們慢慢放下,同時也在和過去道別。

說尺子有感         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  2A 向正文

 

我很認同「說尺子」中作者的一句話:「尺子是最公平的,但拿在不同人的手中,去度量不同的人,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了」,文中的大嫂看見那些風餐露宿的露宿者非常可憐,決定每天在寒冷的半夜起身,準備三鍋熱氣騰騰的米粥,走到他們面前,輕輕地把米粥放在他們冰冷的雙手,手暖了,他們的心也暖了,可是有人從米飯中食到沙子後,那人竟把粥潑向大嫂,所有人分成兩派,一方覺得大嬸很缺德,一方覺得那人不應向大嫂潑粥,前者沒有感謝大嬸,他們還覺得給他們米粥是理所當然的,後者很感謝大嫂,感謝他來關心他們這些可憐人,我認為前者不應該,別人好心給你,是想你在天寒地凍的晚上感受到溫暖,因為愛,所以半夜起身,就算有沙,也是別人不小心的,尺子有時準確,但有時會扭曲現實,使人看不見別人溫暖。

 

其實這一段作者還隱藏了一個深層的意思,我認為作者在這一段是想表達出社會的現實和人性的醜與美文中,大嫂拿粥他們吃,他們誠心感謝,但係因為一粒沙子,卻表露出人性的醜惡,那個人從感謝變成憤怒,所以潑向大嬸,社會的現實就是這樣,別人對你好,你很感恩,但當因為當別人一個不小心的過錯,人性就會以美轉成醜,作者運用粥,表達出社會的問題,充分突顯人性,我覺得寫得很好。

 

作者在最後一段用了細描來細緻地描寫了在日常生活中,每個人心中的尺子應該突顯公平和正義,也表達出作者希望世界有一把散發人性的尺子。尺子是個量度的工具,但在生活中,是衡量人的尺子,但是我們也要有自知之明,時常也要度量自己,願世界有一把散發人性光輝的尺子,照顧著每個溫暖的人,使冷漠的人轉成溫柔,人間必充滿愛。

說尺子有感         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  2A班 陳家如

 

文中那個媽媽任怨任勞煮好可口的一日三餐,那位大嫂每天半夜起來,為有需要的人送粥,他們之所以願意付出是因為什麼?是因為那份無私的愛。他們不計利益,希望用愛去幫助去照顧每一個人。當他們不小心犯了一些微小的錯誤時,大家就責罵不滿他們,用所謂那「公平」的尺子去審判他們。但大家卻忽略了那份愛。正是因為這樣,原本善良的人變得不近人情,社會變得冷漠無情。

 

令我想起平日裏,老師們總是悉心教導我們,一遍又一遍地向我們講解書本的知識,更會在課後時間關心我們對學習有什麼看法,竭盡全力幫助我們,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可以長大成材。但相反我們呢?在網課中我都有時會不專心,白白浪費了老師一片苦心。

 

而我們只要成績一有些小進步,就驕傲得意,但從沒想過是因為老師教導有方,由於可見那尺子在我們的手上可真是不公平啊!

 

細閱這篇文章後,我有所反思。我很懊悔自己有時如文中「無情的人」漠視師長的愛心,而未有常存感恩的心。與此同時,我也不斷思考究竟世界需要怎樣的尺子?那把尺子應該要公平正義,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性的光輝,能令世界充滿愛。

 

除了立意明確外,我認為文章在修辭方面也很出色。文中運用了很多襯托手法,例如對比「我們」對爸爸媽媽的態度差別,從而突出媽媽不求回報的特性,令她的形象更鮮明。

晾衣竹有感         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  3A班 何凱盈

 

胡燕青的作品晾衣竹》,主要是講述作家在不同年紀晾衣竹。文中提到作者三個年齡階段。小時候,作者看到變黃晾衣竹,覺得它很是神氣,穿過衣服在風中翻動。但年歲漸長,到作者親自使用它時,反而覺得它很沉重。後來作者用擬人手法,描寫它在風中忍受衣服的翻打,卻沒一點怨言。作者到中年時寫到在衣服脫水後,體驗微(音︰痴)溫柔的觸摸。

 

    認為這篇文章日常常見之物卻令我有很深的體會。家中有晾衣竹的人數不勝數,卻很少觀察它。就算我們每日都使用它,也不曾體會到它在風中的忍耐。此外還有因濕了水而變得沉甸的衣服,乾後則隨風飄揚。日常生活中我們對衣服重量的變化習以為常,反而不會好像作者般從中有所感悟,細閱本文後也令我明白要多在日常生活中反思,要好像以豐富的想像力體驗生活

 

    文章中最令我感受和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晾衣竹感受的變化。我認為晾衣竹象徵著作者,而對它的感受反而是對自己的人生的感悟。小時候就嚮往如晾衣竹上的衣服般飛揚,自由自在。隨著年齡增長,便體會到生活的辛勞,沉重且疲累不堪,到了中年,人成熟了,雖擔負著眾多責任,可是相信著人生總會有輕鬆的日子。

 

    作者在最後一段提到不少人長大後要面對的事務,例如照顧家人等等。就如濕衣服般加重了負擔,面對這樣的情況難免使人傷心流淚。文末作者寫道「但我也知道,衣能暖人」。其實正如雨水般,人的淚水會乾,重量變輕,日子總會好起來的。

    

細閱本文後,我不禁思考到我現時或未來將會面對的一切,好似大石般壓得不過氣。但他們不是永無止盡的,總會完成丶結束的,所以現在承擔的重量,將來會有回報,「輕鬆的日子一定漸漸到臨」。

晾衣竹有感           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  3A班 呂心怡

 

晾衣竹》文章中共有四段,從每段的開頭可見都有一個時間推移,也顯示著作者的三個人生階段;由年少到中年,作者在晾衣竹的見證中,看到了當母親的不易。

®           小時候:小時候看到晾衣竹的場景=不明白晾衣竹的重要性

®           長大後(1):幫媽媽晾衣服時=發現晾衣服並非易事

®           長大後(2):看到最熟悉的晾衣竹=漸漸明白晾衣竹的可貴

®           中年時:自己也做了母親=借晾衣竹明白了當母親的不易

胡燕青在生活中不僅擔任學校教師的工作,更需要打理家裡的點點滴滴,恍惚間發現自己的生活總是圍繞著一家大小和工作,忙碌中使得她明白了當年母親撐起一個家,放棄了多少對生活的嚮往和憧憬。可即便感到疲憊,胡燕青仍願意無私地付出,就像她的媽媽當年那樣,打點好家裡的起居,才使得作者在外一眼就能分辨得出那是媽媽打理的痕跡。

 

或許媽媽對胡燕青的影響只有她自己知道:衣能暖人,媽媽把燕青扶養長大,亦在潛移默化中教會燕青為人母後也變得時常牽掛家裏;同時也令她懂得了竹子身上的重擔,等孩子長大後成為一件厚棉襖,今天的重荷也將會煙消雲散。

 

現在想想,我的媽媽總會在冬日的早晨細心的替我在杯子裏灌上熱水,更會貼心的在我上學前為我繫上圍巾媽媽的溫柔和擔心,大概是這世界上最甸的愛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附錄:

包括:  —〈說尺子〉(國內高考滿分作文)原文

    —胡燕青〈晾衣竹〉(散文)原文

〈說尺子〉(國內高考滿分作文)原文

100分到98分,挨一頓揍;從55分到61分,得一個吻。

這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,卻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。

許多人看來,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經地義,後者進步了得吻是理所當然。

我們常說,要一把尺子量到底。

在現實生活中,應當說尺子是最公平的,但拿在不同人的手裡,去度量不同的人,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。

我們習慣了媽媽在廚房中的忙碌,一日三餐總是準時吃到可口的飯菜,可當有一天,我們回家面對著乾鍋冷灶的時候,卻首先想到的是無飯可吃,沮喪之餘,面露慍色,甚至開口責備,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,撐不住了,連燒口開水的力氣也沒有了;而我們的爸爸偶爾下一次廚房,煮一碗麵,卻能讓一家人感到萬分知足。

慣性,使我們的尺子變得富有彈性,卻無法丈量出愛的深遠。

每個單位都良莠不齊,有做的有看的,也有搗亂的,總有一些禿子混在和尚之中濫竽充數。

奇怪的是做的永遠在做,看的一直在看,而做得越多失誤也越多,得到的批評也越多。

而那些看客,偶爾偷機取巧做做樣子,就會名利雙收。

甚至那些搗亂的,變得乖巧一些,就會讓領導和一席眾人皆大歡喜,心滿意足。

惰性,使我們的尺子帶了偏見,就再也無法凝聚眾人的力量。

大家還記得北方小城那位捨粥的大嫂嗎?

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來,熬上滿滿的三鍋熱粥,免費送給寒風中瑟縮的清潔工、窮苦人和乞丐,數年如一日,不曾間斷。

而當有一天,一位老漢從中吃出了一粒沙子,頓時將一碗熱粥潑在大嫂的身上,而領粥的人,也瞬間劃分為兩大陣營:有人說老漢不該撒野,也有人指責大嫂不該摻沙子。

薄情,讓我們的尺子扭曲,冷了多少善良的心。

開縣一輛滿載了19名乘客的中巴,突遇險情,一頭栽進深達五米的水塘。

當地村民金有樹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,砸開車窗將19名乘客全部救出,自己卻因長時間冷水的浸泡患上肺病,舉債治療數月,告借無門,不得不離開醫院,病死家中。

19
名倖存者無一人去醫院探視,更無人為他送行。

金有樹臨死前寫下一封信,第一句話就是:「我救了19人的命,現在誰來救我的命。」

冷漠,讓我們的尺子訇然寸斷,留下無盡的遺憾。

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尺子。

我們用它來衡量別人,更要時常度量自己。

這個世界,應當有這樣一把尺子,於情充滿溫暖,於理凸顯公平,於法彰顯正義,時時刻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。

只要堅持從我做起,從一點一滴做起,苛責自我,寬厚待人,星星之火,勢必燎原,人間終會灑滿陽光,灑滿愛。

 

胡燕青:〈晾衣竹〉(散文)

 

  小時候,家裡有個露臺,種著幾盆沒人澆水打理的玉蓮,牆角掛著一盞暗燈,地台一角放滿乾柴,還有一柄斧頭。欄杆外是一個生鏽的鐵架;架子兩頭有幾個小圓環,是用來套晾衣竹的。幾根變黃的竹子,就這樣一直規規矩矩地並排列隊,洗好的衣服讓竹子穿過,一件一件張開了手臂,迎風亂飛,使勁追咬陽光的尾巴,像種種飛不遠也掉不下的布風箏,給固定在一個高度裡,霍霍翻動,宣告著它們對自由的渴望和對門牆的反抗。我們小孩子看見這景象,很是神往,一顆心早隨著那好看的小外衣翻飛去了,好像今天就要掙脫常規,飛上天空。

 

  年歲漸長,偶然幫媽媽把掛滿濕衣服的竹子往外挪或向上舉,才感到手心沉重。原來竹子本身已經不輕,加上衣服水氣凝聚,絕非懶於勞動的手臂能夠承托的。把竹子穿進支架兩頭的小環,也要求準繩的眼界和恰當的力度。我學會晾衣之後,明白衣服為何不能隨便脫軌飛翔——誰願意墮落到街頭泥濘中?如果沒有晾衣竹一力承擔,衣服連這個高度也無法攀附。

 

  回家路上,我每次都會抬頭望望,看看哪一層哪一戶的露臺外掛著自己的衣服。遙遠但熟悉,三樓那幾根竹子展示出一幅親密的圖畫。那是我們的家:媽媽的夾衲看來最暖和,小弟的褲子小得像玩具,妹妹的裙子總比我的漂亮……肩膀寬寬的竹子,把我們家的全部都擔在胳膊上,像爸爸。我們指指點點,才看了一陣子,脖子已經疲累不堪;可風中那晾衣竹呢,忍受著衣服的翻打,一點怨言都沒有。支架兩邊的小鐵環,正緊緊捏著黃竹的兩腕,像一種不起眼的強力枷銬。真正沒有自由的,大概不是翩翩舞動的衣服吧?

 

  人到中年,才曉得紮根的代價是那麼大、飛翔的空間是那麼小。當最長的孩子考試,最小的感冒;一大堆帳單要求清理,數十學生習作必須批改,明天的課題攤在桌上等待熟習;當家庭的各種需要,像衣布懷裡的疾風,把平靜的心靈不住向外面牽扯,我才完全明白竹子的重擔,明白鐵環與竹子之間那巨大的張力。但我也知道,衣能暖人;等所有的衣裳都在陽光下脫出水濕的重荷,開始厭倦童稚的任性,竹子的雙臂,就會在微颸中體會到人間最爽淨也最溫柔的觸摸。在那裡,淚水和雨水一樣,總是會乾的,輕鬆的日子一定漸漸到臨。

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