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ily Quote :
Finally, be strong in the Lord and in his mighty power. (Ephesians 6:10)

文章分享

九月文章分享

自強不息          曾錦強

 

朱克伯格最近在一個演講中說,他很喜歡引用一句說話,就是「世界上有兩種人,一種是樂觀主義者,另一種是悲觀主義者,樂觀主義者傾向會成功,而悲觀主義者通常會正確」。

他說悲觀主義者,會找尋相關數據,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,而最終也真的會正確。 但樂觀主義者,會嘗試找方法證明自己的想法可行,在過程中雖然會犯錯,會被其他人質疑,但在不斷嘗試中,還是有機會令想法成真。

我自己也常說,樂觀者看到機會,悲觀者看到問題,所以我永遠都選擇成為樂觀者。在心理學上,也有自證預言現象(self fulfilling prophecy),事情的發展在自我強化的過程中,最終和自己的預言相符。

我是一個盲目樂觀主義者,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,我也找到樂觀的理由。在創業的過程中,我不斷被潑冷水。很多人跟我說廣告已經是夕陽行業,不會有太大的希望。有人說廣告人對公司的忠誠度低,共享成果的結果是,分享完成果後便會一走了之,一樣留不住員工。更多人跟我說我們的「變態員工福利」會被濫用,讓我們倒閉收場。也有人說初創企業要經營多個品牌很困難,以集團形式經營多品牌是行不通的。

它們都是一些善意的忠告,但我還是一意孤行,結果我們的業務還是每年以雙位數,甚至三位數的速度成長,員工的流失率在業內也屬於低水平。

我認為選擇做樂觀者,即使最後未能成功,人生還是比較豐盛的,因為我們每天都活在希望之中。

 

出處︰https://www.am730.com.hk/column/Family/%E9%81%B8%E6%93%87%E5%81%9A%E6%A8%82%E8%A7%80%E8%80%85-110111

 

反思問題︰

1. 你認同朱克伯格所說︰「樂觀主義者傾向會成功,而悲觀主義者通常會正確」嗎?試加以說明。 

2. 你願意選擇當樂觀者還是悲觀者?試加以說明。

十月文章分享

【尊重】 將尊重變成一種習慣            石滋宜

如果你懂得尊重人,你就會受到尊重;如果我們自重,就無法獲得他人尊重。

尊重他人就是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著想,而不是自掃門前雪。而一個社會的文明,也可以從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心與尊重的程度來衡量。

  以台灣社會出現的亂象來說,導源於欠缺自重跟尊重,而如果我們不知道自重,也就無法獲得他人的尊重,就像是製造黑心豬肉的人,以為只要不吃豬肉就好,卻沒想到可能吃到黑心滷蛋,用到黑心筷子、黑心床墊,買到黑心電視。當社會上的人,開始互不關心與尊重時,社會道德的沉淪就是必然的現象。

  尊重絕對不是依靠宣傳,或者是書上或誰說說就好,而是必須上行下效,從家庭關係做起,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,都必須懂得互相尊重,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,小孩從生活中學習到尊重,尊重自然就會成為他們的習慣。

最後一人離開才關燈,這是一種禮貌與尊重

  最近有一位朋友說:自己經常到某個圖書館,也常有機會待到閉館的時候,每當她聽到閉館的音樂響起,就知道該收拾書包回家去囉!不過,她最近觀察到一個現象,就是有些工作人員總是在閉館音樂仍在播放的時候,就開始關燈了,而當燈忽然滅掉時,她的心裡總有種不被尊重的感覺!

  她也表示:「…節約能源是的好習慣,可是我們總是該等到最後一個人離開時,才把燈關上,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一種禮貌、一種對人的尊重。」

彼此互動要能和諧愉快,在於尊重與被尊重

 

  「這個『圖書館經驗』讓我有了點小小的感想,那就是『尊重』二字!我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要能達到和諧愉快,最要緊的應該就在於『尊重』與『被尊重』吧!」

  確實是如此,我們如果希望過和諧的生活,真正提高心靈的水平,就必須從自己做起,懂得自我尊重,也懂得尊重他人,在家庭中,我們不僅關心家人的溫飽,更關心家人的感受。在學習或工作場合中也一樣,我們常聽到有些人的言語不當,用挖苦或損人的方式讓人難看,卻以為是幽默。我說幽默只能拿自己開玩笑,而絕對不能拿別人來開玩笑。

  總之,尊重必須由內心發出,而且必須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習慣。

 

反思問題

1.如果你懂得尊重人,你就會受到尊重;如果我們不知道自重,就無法獲得他人尊重。在班級上如何落實?

 

2.你平常與家人、朋友、同學相處方式為何?

 

3.讀完這篇文章,你有何感想?

十一月文章分享

浸大生爆粗辱師 錢大康:嚴肅處理微博email

(星島日報報道)浸會大學早前爆發學生「佔領」學校語文中心的風波,抗議普通話豁免試評分機制欠透明,網上再有當日學生「佔領」片段流出,有學生不斷叫囂,又以「八婆」字眼辱罵語文中心副主任文麗夏。校長錢大康向浸大全體師生及校友發信,表明絕不認同及容忍語言暴力、侮辱他人的行為,形容事件令「所有浸大人都要承受惡果」,將按既定紀律程序,嚴肅處理。

  身處倫敦外訪的教育局局長楊潤雄,關注浸大學生辱罵教師的事件,他昨回覆本報稱,學生不應有如此行為,對涉事學生表現表示失望;他又指知道校方正在跟進,相信會作出處理。

  浸大校長錢大康昨向全體師生及校友發公開信,指作為老師,最痛心和難過莫過於看見學生的不負責任行為,強調校方一向重視同學意見、樂於解答同學疑問,但「絕不認同也絕不容忍」語言暴力和侮辱他人的行為,「大學和社會對大學生有很高的期望和道德要求,即使只有一位同學的行為有所偏差,所有浸大人都要承受惡果。」他強調校方將按照既定的紀律程序,嚴肅處理事件。

  事件繼續發酵,最新流傳的片段,可見十多名浸大學生,在學生會會長劉子頎帶領下,衝到普通話組講師鄒麗璇的辦公室門外,語文中心副主任文麗夏(WARREN Patricia)見狀一度關門,示威學生則不斷拍門,要求校方出示普通話豁免試的評分標準,文麗夏要求學生耐心等候,並以英語質問劉子頎為何一直向她叫囂,劉子頎以廣東話與英文夾雜答道:「我冇Shouting at you呀!You退後啦!」。

  文麗夏其後在門外着學生稍安毋燥,有人則語帶威脅稱她不了解狀況,要求她閉嘴,更一度稱「I Warn you!(我警告你)」,有人聞言和應稱「係呀,收聲啦!唔好同啲八婆講嘢啦!」在場的副校長(教與學)周偉立呼籲學生退後,但被劉子頎拒絕,以拳頭大力敲門,普通話組助理講師張薇開門,要求劉「態度可唔可以好少少?」

  據悉,片段發生於周三晚上九點,當時學生佔領已逾五句鐘,而混亂持續約十分鐘。周偉立取得評分指標等文件,交給學生公開,便與劉子頎等示威學生步出走廊繼續對話,氣氛已轉趨平和,在校方承諾與學生在今星期再開會討論後,佔領行動在當晚十時許結束。

  對於被指辱罵師長,劉子頎日前表明願意道歉,而浸會大學學生會昨晚發表回應,指不認同校長錢大康稱校方樂於解答同學疑問說法。校方與學生會明午將舉行會議,討論普通話豁免試與畢業要求。

 

反思:  同學以粗暴手法強逼教職員服從處理問題,這是否學生應有的態度?

 

十二月文章分享

尋找愛與快樂旅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藝創保育大生圍

  陪伴孩童沐浴玩樂的玩具黃色小鴨,由誰設計?因大黃鴨聲名鵲起的荷蘭藝術師Florentijn Hofman?還是日本出品?不不不,是本地工業家林亮的香港製造。中英劇團的《黃色小鴨》,講的也就是香港人的故事。

  林亮早年投身玩具塑膠業時,參考了日本一隻綠色膠鴨玩具,萌生生產膠鴨的念頭,他把顏色換成黃色,嘴巴微笑了,又讓物料從賽璐珞(即乒乓球物料)改為聚苯乙烯,也改變不同玩法,好像在水上浮、加轆子在地上拉。為何「做鴨」?「鴨子經常一家大小出沒,他覺得有一種家庭的感覺。」《黃色小鴨》導演、中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盧智燊說。

  談到玩具,盧智燊很記得小時候He-ManShe-Ra、骷髏魔的玩具,眼神望到老遠去,「站在玩具鋪櫥窗前,嚷着要買,二哥說哪有錢?然後拉我走。很電視劇。」他跟許多Kidult一樣,是長大了才開始瘋狂收集玩具,好像《星球大戰》、《鐵甲奇俠》、《蝙蝠俠》的玩具產品,都是用自己賺的錢買回來。

  後來,隨着年紀漸長,他賣走了大部分玩具,只剩下最喜愛和最有收藏價值的,就連早前到日本上野看玩具,他都覺得沉悶。「沒了對玩具的欲望,現在擁有的已經足夠。」對於玩具的意義,他說:「每一位小朋友從爸媽手上得到玩具時,獲得的便是一種單純的快樂。玩具是一種愛的傳遞,也是孩子得到愛的泉源。」

  盧智燊經友人介紹認識林亮,當時他還沒想過要改編他的故事為舞台劇,「認識他時,他已九十多歲,但很開朗、很有童心,也很隨和,是一個很特別的老人家。他公司其中一字是『Winsome』,問他何解?他說,贏少少就行。」

  多次傾談後,他覺得林亮的人生很有趣、很有戲劇性,便想着要製作舞台劇。好像林亮小時候正值日本侵華時代,父親被日軍刺死,他拿着父親遺下的二百元,買糖、鹽、油、芝麻,在街上擺賣,以錢搵錢,後來回到家鄉南海以務農為業,收割芥菜後,着母親把芥菜根用糖醃製,又着她煮綠豆湯,拿到村口擺賣;婚後隻身回到重光後的香港打拼,當時身上只有不足一百港元,做過棺材鋪、睡過棺材,也做過報紙檔,為了認識在中環出沒的不同人物,亦為了可以博覽群報群書,知識和人脈愈來愈豐厚,他更在檔攤販賣滴露消毒藥水(他正是香港第一代引入滴露的商人!)、沙發牀、麻將枱,甚至樓盤!他後來在塑膠廠打工,然後做了合夥人,黃色小鴨便是這樣給生產出來,他也把變形金剛帶進中國,讓他得到「中國變形金剛之父」的名號。

  林亮做玩具,原來也跟母親當年一句話有關:「日本侵華時,林亮小時候問母親何解,她說,就是因為日本玩具那麼厲害,賺光了我們的錢,然後去做飛機大炮,打我們了。」這句話叫他根深柢固,「他可能覺得,如果不想被欺負,就要做玩具。」林亮在九十多年的人生裏,經歷過經濟起飛、股災、香港工業式微、「沙士」等等,發生了許多事情,盧智燊很難用兩、三小時交代出來,只把較有戲劇性的故事和人物抽出來,甚至讓多個真實人物濃縮到一個虛構角色身上,他也在當中加入不少情義和商業鬥爭元素。人物傳記舞台劇難寫,《黃色小鴨》亦然,盧智燊本來也有點擔心,不敢大刀闊斧作古仔,但林亮第二任妻子看了劇本後,反而嫌故事平鋪直述,覺得應該要描繪人物怎樣跌低起身云云,他聽後就放心多了,成就現在這個版本。

  他形容《黃色小鴨》是一個根據真實的虛構作品,不是甚麼勵志故事或成功人士故事,他也不會以劇褒獎林亮,「而是一場以愛奮戰、尋找愛和快樂的旅程。」他說,現在的林亮讓他感動的,是他所懷着的大愛──對這個世界的愛,他仍把這種對世界的愛推而廣之,分享出去。觀眾又能否在劇中尋回當年在沐浴時玩黃色小鴨的喜悅?

 

反思:

你最喜愛的兒時玩具是什麼?你認為快樂是什麼呢?

Top